党建领航·贵大奋进路 | 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

发布者:庞爱忠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9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贵州大学竞赛成绩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共获全国奖项26个,其中金奖7个,银奖6个,赛事总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7、部省合建高校第1,首次实现所有赛道均获金奖,其中产业赛道、国际项目为贵州省首次获得金奖……青春,在创新创业中激荡;理想,在博学笃行中启航。

近年来,贵州大学以党建引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通过深化创新体系改革、强化人才培育根基、优化校企协作链条,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

深化创新体系改革 培育“双创”沃土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表示:“贵州大学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变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确保创新创业工作高效落实,学校构建了“书记校长双挂帅、职能部门协同抓、学院主体强落实”的三级协同工作格局。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说:“要引导贵大青年勇于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团队凝练特色、打造品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持续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贵州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于2024年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打造了“面向师生、融入专业、贯穿全程、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未来创业者。

此外,贵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整合五个国家级平台资源,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助力学生和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茁壮成长。

自2022年以来,为让研究生通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培育创新能力,学校逐渐摸索出一套“研创赛”培育体系,通过实施“双轨激励”政策、组建跨学科培育平台,构建立体化指导体系。历经三年磨砺,贵州大学在“研创赛”的贡献力排位、参赛数、获奖数等多项数据实现快速上涨。

强化人才培育根基 激发“双创”活力

贵州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学子始终浸润在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中。黔龙众创空间提供全要素孵化保障,对学生企业实行首年免租政策,并配备免费卡座和部分电脑等硬件设施,切实降低学生创业初期成本;实践育人基地积极搭建产教融合桥梁,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实习实训,助力学生积累项目运营经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定期举办创业培训和经验分享会,着重提升学生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等核心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则全力打通政策与市场通道,推动项目从实验室顺利走向市场。

学校将“双创”教育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全局,探索“项目式”双创教育体系,基于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植物保护”,国家级重点学科“农药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等多领域学科优势,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专业教师授业、双创导师引领、行业专家拓路”的“三师型”育人矩阵;形成“双创导师、研究生、本科生”项目团队,实现了100%研究生、60%本科生参加“双创”赛事的佳绩;通过常态化举办训练营、模拟答辩、路演实战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实践训练和实战指导。

优化校企协作链条 助推成果转化

贵州大学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如科技园与园区内的贵州星硕铭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此外,学校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举办路演大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为企业和投资机构构建起高效的对接桥梁。动物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那彬彬从参与科研项目起步,带领团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其《醉美农情酒育黔州——酒糟化宝反哺黔山秀水农博先锋接力乡村振兴》项目更是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金奖,并成功将专利技术转化落地,成立了贵州吉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大项目《一言为“啶”——捍卫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创新药的探索与应用》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勇夺金奖,研发团队与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协助开展产品化开发。

专项政策包与资金扶持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园联动省、市人社部门,推出涵盖创业担保贷款、租金减免、人才住房补贴等内容的专项政策包,并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贵阳旭橙莳绘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袁建自研究生时期便开启创业征程,其团队依托免费办公场地以及“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的工商代办、法律咨询等丰富资源,大胆将传统漆艺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成功开发出高端漆器钢笔,并于2020年推出“千玉”品牌,2024年企业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此外,学校通过主办中国—东盟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协办“中国创新创业”“中国创翼”等赛事,搭建国际项目展示平台,促进跨境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

在贵州大学校园里,创新之种在沃土里生根发芽,青春学子在逐梦中报效祖国。未来,贵州大学将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新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贵大力量。

编辑:庞爱忠

编审:李旭锋

责编: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