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贵大奋进路 | 向新聚力 服务地方

发布者:庞爱忠发布时间:2025-09-23浏览次数:10

贵州大学锚定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需求,紧抓“双一流”与“部省合建”机遇,充分发挥党的建设的引领和保障激励作用,着力增强学校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释放学校党员、干部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将“集中力量做强贵州大学”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努力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做强支撑、激发活力、增强动能。

塑强“四新”“四化”支撑力

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贵州村超”火爆全网,带动黔东南州榕江县吸引游客210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40亿元,贵州大学对乡村新业态的规划引领起到了很大作用。贵州大学创新规划“城乡要素互动、原生动力放大”模式,将体育精神、民俗活动融合文化特色,为服务地方旅游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贵州大学组建集成示范专班,在乡村基因创新调查、双高人才党建结对、多学科团队联合攻关、校地融合研用方面发力,加速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红色村庄、传统村落形成新业态。

围绕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贵州大学集中资源、协力攻关,主动探索矿山“探、采、配、用、治”全体系服务的贵大方案。创新锰系正极材料、磷矿智能分选、矿山顶板灾害防控预警等前沿技术,牵头组建3个贵州省“富矿精开”顶尖人才团队,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几年来,累计开展行业培训8000余人次,提供技术支持、审查与咨询服务700余项……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为“富矿精开”提供强有力的贵大支撑。

贵州大学聚焦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引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强工科”行动,做好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等学科博士点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为抓手,培育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五年来,贵州大学以“专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联动运行机制,推动落实校地、校企科研和技术服务合作项目1703项,金额达6.4亿元,助力“强省会”成效凸显,用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添上出彩一笔。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

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

2022年,“贵山老白茶”为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镇带来良好收益,茶叶价格在近9年间翻了30倍。贞丰县的“富民路”映照出了乡村振兴的喜人成果和贵州大学的坚守与付出。

“十四五”期间,贵州大学连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58人,组建“乡村振兴博士驻村工作队”帮扶贞丰,构建五联模式——形成3个基层党委组团帮扶、1名驻村干部派驻帮扶1个乡(镇)的“3+1+1”帮扶格局;校地联动、教育长效帮扶,通过教育帮扶、爱心捐赠等全面助力贞丰县乡村振兴;产技联结、科研优化帮扶,开展技术指导200余次,涉及6740户2.5万余人;校企联结、产销精准帮扶,助推乡村振兴采购金额达1.4亿元,覆盖7个市州21个县42个乡300多个村;院院联建、学科聚力帮扶,形成了37个“一院一品”典型案例。

贵州大学持续深化人才、科技、智力“三轮”驱动,全面赋能乡村振兴。连续五年获评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案例,“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完成中国工程院“西南山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的战略研究”项目,构建西部地区一般乡村振兴、全面振兴新模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支撑智慧农业、引导专家教授揭榜挂帅助推“黔货出山”、构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全链条”、打造“博士村长”品牌、建设26个科技小院,为贵州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贵州基层社会治理贡献贵大方案,为助农惠农富农展现贵大智慧。

提振校企合作协同力

增强产学研用新动能

贵州大学紧扣数字经济战略需求,在构建“数字贵州”人才生态上强支撑;聚焦理工强基,在强化科技支撑上强引领,理工科转让经费超1.7亿元;在助力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上优布局,建立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点。五年间,签署各类战略合作协议、产学研合作协议386份,新建实习实践基地113个,新建科研教学实践基地110个,建立产教融合基地73个。

贵州大学持续推动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实现“人才链”驱动“创新链”,助力“产业链”提升。校企科研合作项目达1700余项,金额6.4亿余元,为贵州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贵大贡献。

贵州大学将继续紧抓地方需求导向,深化服务乡村振兴、传统产业升级与未来产业布局,强化产学研融合与校企合作,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中,用贵大“才”“技”扛好服务地方大旗,绘就服务地方精彩。

编辑:庞爱忠

编审:李旭锋

责编: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