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贵大奋进路 | 构建“引育用留”闭环生态 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圈

发布者:庞爱忠发布时间:2025-09-19浏览次数:10

贵州大学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全力打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引进、培育、评价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国家级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91人,其中顶尖人才8人、领军人才49人、拔尖人才34人。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等育人楷模。

平台赋能:构筑人才发展立体矩阵

“一到贵州大学,学校就根据我的科研方向,全方位支持组建深地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科研团队,并与贵州能源集团共建能源智能开发与高效利用全省重点实验室,让我快速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2023年,贵州大学从山东引进的国家级人才文志杰表示。

“贵州大学目前建有8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3个新增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些平台成为我们引才的强磁场。同时,我们还根据引进人才的需要,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各自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除了搭建科研平台,贵州大学还积极为引进的人才创造干事平台,聘用任命新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担任二级单位负责人,让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在学校发展建设中当主角、挑大梁。

冯毅雄是从浙江大学引进的国家级人才,组团式帮扶启动后,他担任贵州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并和学院成立的团队一起,确立“建团队、提学科、促转化”三大目标,以共建大平台、攻克大项目为突破口,实施“山海协作·同心育人”项目,获批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目前,由他领衔的实验室正全力加速推进项目实施。“我们要将浙江大学机械学科的先进经验与贵州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相结合,全力提升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实力。”冯毅雄说。

同时,贵州大学积极把握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向西部高校的倾斜政策,举全校之力积极物色动员校外人才依托贵州大学申报人才项目。

培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全周期支持

在大力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贵州大学坚持自主培养,出台了《国家级人才培育工程工作方案》,紧扣发展需求,建立多层级培育体系,完善全方位评价标准,让人才在不同成长阶段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探索实施国家级人才培育工程,为每位培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深入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开创性设置“青年英才”“一流学科特区人才”等一系列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加快人才发展成长的特设岗位,形成注重工作实绩、激励奋发作为、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实施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计划,组织培养潜力人才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产出一批水平高、分量足、影响大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为提升学术影响力和个人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满德说,“学校设立各类项目资助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出版。刚入职的时候,我通过申请学校的引进人才课题、青年课题等,获取独立科研的‘第一桶金’,解决了起步阶段的科研资金问题,也实现成果孵化,奠定了自己后续更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的基础。”

本硕博都毕业于贵州大学的吴剑,目前已经成为一名国家级人才。“20多年来,学校给予我全面而深厚的支持,在多个维度为我的深造与成长提供了坚实助力。”吴剑表示。

同样在贵州大学成长为国家级人才的杨文超认为,从他进入学校工作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学校对他成长的全方位托举,“这种托举贯穿于我能力提升、科研探索乃至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可以说为我们搭建了终身学习的平台。”

服务创新:打造人才无忧生态圈

“我们在每一个院系、二级单位都设立了人才专员,他们负责为人才整合住房保障、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当好‘贴心管家’,为人才解忧,为引才赋能。”贵州大学人事处负责人说,目前,在贵州大学二级学院和科研机构常设的人才专员队伍有60多人。

2022年,国际知名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家、美国和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Guy Smagghe教授全职受聘于贵州大学。也是从这一年起,贵州大学农学院专业对口的刘冬冬成为该学院的人才专员,协助Guy Smagghe教授处理日常和科研工作。“我们协助教授解决住房问题,提供日常翻译服务,协助处理银行开户、医疗保险等生活事务。在学术科研方面,我们协助他熟悉实验室设备,建立科研团队。”

“入职以来,学校在工作待遇、爱人就业、孩子上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提起贵州大学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文志杰满意地表示。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校从实验室到生活圈的那种‘物质保障+发展空间’的双重关怀,让我们能潜心深耕,又能立德树人。”杨文超说。

贵州大学通过构建“引育用留”闭环生态,实现国家级人才数量5年内翻番的突破,更形成了“引进一名人才、带动一个团队、振兴一个学科、服务一方产业”的链式效应。今后,贵州大学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让人才与学校相互成就,共同书写贵州大学的奋进篇章。

编辑:庞爱忠

编审:李旭锋

责编:姚作舟